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推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实现双向奔赴,催生了多模态语言景观这一新型文化表达范式。数智化技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知媒介,重构文化遗产的叙事空间,使静态的历史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文化体验。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突破了传统展示的时空限制,更实现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数智化转型背景下长沙市语言景观多模态线)”课题组研究发现,这种多模态语言景观的构建,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数智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城市历史文化景区的语言景观,使其在多模态表达、叙事逻辑和观众互动方面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技术赋能的多模态表达正在成为城市文化景区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正在深刻影响城市的语言景观,不仅改变了公共空间中语言信息的呈现方式,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例如,智能多语种导览系统在许多国际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智能多语种导览系统已成为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GPS定位、语音识别与合成、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多语种导览服务。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公共场所的智能终端设备,选择熟悉的语言,获取关于周边景点、历史遗迹、商业设施的详细信息。系统还能根据游客的兴趣和行为数据,智能推荐游览路线和特色体验。 动态LED广告牌与数字艺术装置城市中的动态LED广告牌和数字艺术装置,也是数智化技术重塑语言景观的生动例证。此外,一些城市还利用数字艺术装置进行公共艺术项目,如通过投影、互动屏幕等形式展示当地文化故事、历史事件,这些项目同样支持多语言界面,使本地居民和外国游客都能深入了解和体验城市的文化底蕴。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让城市的语言景观更加生动、多元和互动性,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视觉层面,光影Mapping与裸眼3D等技术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注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通过动态光影投射历史画卷,使古城墙成为流动的文化载体;数智场馆的球幕投影技术,则借助全景式影像再现城市文化发展脉络,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此外,书院可以结合全息投影技术,在古书院的空间中“复活”历史人物,让游客仿佛亲临千年前的书院讲学现场,感受书院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听觉层面,环境音效与AI解说的结合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如数字人朱熹的智能语音互动功能,使游客得以“对话”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古乐数字化修复技术也让失传已久的音乐在现代空间中得以再现,增强了文化景区的声景氛围。语音交互系统,则通过AI音频合成技术重现千年之前的楚辞吟诵,使游客在穿越展馆时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听觉体验。交互模态方面,AR技术与触控屏的融合提升了游客的沉浸感,使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具趣味性。此外,通过AI文字识别和语音导览,使游客可以即时获取碑刻内容的解读,深度理解历史文化信息。
与此同时,数智化技术也在重构历史文化景区的叙事逻辑,使文化传播方式从传统线性讲述向多维度沉浸式体验转变。历史的“过去—现在—未来”被并置于同一空间之中,游客可以通过数字交互系统“穿越”历史,感受城市文脉的流变。这种“时空折叠”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文化景观中单向的时间线叙事,使游客得以在多重时空的交汇中建立更直观的文化认知。同时,用户身份的转变也是数智化技术带来的重要变化。游客从传统的旁观者逐渐转化为文化体验的深度参与者。例如,在谭盾音乐会的古铙交响化演出中,智能交互系统让观众不仅是听众,更能够通过数字装置参与声音的合成,成为表演的一部分。此外,简牍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简牍解读”系统,允许游客通过动态投影和触摸交互,亲手翻阅数字化简牍,并尝试破译古文字,使观众真正成为文化探索的实践者。数智化技术正在重塑城市历史文化景区的语言景观,不仅拓展了语言景观的多模态表达方式,还革新了文化叙事的逻辑和游客的身份体验。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文化景区的传播力和吸引力,也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范式。
近年来,很多城市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在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的同时,通过多语言的信息呈现,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文化体验。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技术,初步构建了多模态语言景观体系,为游客提供了兼具文化沉浸感与科技交互性的体验。北京故宫利用VR和AR技术,打造了多个数字化展览和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手机对准展品,就能看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制作工艺。这些数字化展览同样支持多语言界面,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都能深入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上海外滩和豫园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区,积极拥抱数智化技术,提升游客的语言体验。外滩区域引入了智慧导览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下载APP,获取多语种的导览信息。系统不仅提供外滩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介绍,还能实时更新周边餐饮、购物等旅游资讯。这种数智化语言景观的建设,让游客在欣赏外滩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岳麓山景区依托“芒果数智导览”小程序,精心打造了集AI问答、AR导航、社交共享于一体的综合性导览体系。在多语种智能语音导览方面,景区内巧妙布设了500余处蓝牙信标与二维码标识,游客只需轻松扫码,便能触发中、英、日、韩四语种的讲解服务,讲解内容广泛涵盖岳麓书院历史、摩崖石刻考据以及近代抗战遗迹等丰富知识。同时,语音库运用TTS(文本转语音)技术,并结合方言语音合成模块,为游客提供了“标准普通话+方言”的贴心双语切换功能。AI问答与AR场景还原也颇具特色,小程序接入NLP引擎,支持游客进行语音提问,系统能够迅速从结构化知识库中提取准确答案,而且还能通过AR叠加技术,必赢登录在手机端生动还原“书院布局”“抗战时期会战空袭场景”等历史场景。此外,社交化文化足迹地图也十分亮眼,游客的游览轨迹会自动生成“书院文化”、“红色记忆”等主题地图,游客还可以添加语音笔记、照片,并分享至微信生态圈。通过“数智导览”小程序所构建的这一导览体系,城市景区不仅满足了不同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文化认知,还借助社交分享有效扩大了景区的影响力,为景区的数字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径。
中小景区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显著的技术成本压力。多模态语言景观的构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设备采购、软件开发、数据采集与处理等环节。例如,AR/VR技术的应用需要高性能设备支持,而5G网络的覆盖和云服务的部署更是增加了成本负担。此外,技术普及度不足也制约了多模态语言景观的推广。许多中小景区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难以有效整合和应用新兴技术,导致数字化建设滞后。解决以上问题可借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成功经验,政府可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中小景区的技术投入成本。同时,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景区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例如,建立“文化数字化创新联盟”,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进多模态语言景观建设。
多模态语言景观的核心在于准确传达文化内涵,但在实践中常出现翻译误差和历史解读偏差问题。例如,很多文化景区曾因标牌翻译不准确引发争议,影响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此外,历史解读的偏差可能导致文化信息的失真,削弱了景观的教育和传播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游客体验,还可能对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可通过制定多模态语言景观设计规范避免翻译误差,确保文化内核与技术形式的统一。例如,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专家库,对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呈现进行专业审核;同时,制定多模态交互设计指南,规范视觉、听觉、触觉等媒介的技术参数与呈现方式。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多模态语言景观的整体质量和文化传播效果。
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并非对传统文化的颠覆,而是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多模态城市语言景观的构建,使历史文化以更直观、更沉浸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时代感染力。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字化转型样本,通过数智化技术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其成功实践与文旅部“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政策高度契合,展现了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的广阔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多模态语言景观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文明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